如何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干燥精細加工延伸農業產業鏈?
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意見
國辦發〔2019〕93號
各省、自治區、直轄市人民政府,國務院各部委、各直屬機構:
近年來,我國農產品加工業有了長足發展,已成為農業現代化的支撐力量和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,對促進農業提質增效、農民就業增收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,對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、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。為進一步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,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不斷滿足城鄉居民消費升級需求,經國務院同意,現提出以下意見:
一、總體要求
(一)指導思想。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、四中、五中、六中全會精神,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,緊緊圍繞統籌推進“五位一體”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“四個全面”戰略布局,牢固樹立創新、協調、綠色、開放、共享的發展理念,認真落實黨中央、國務院決策部署,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基礎上,以轉變發展方式、調整優化結構為主線,以市場需求為導向,以增加農民收入、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為核心,因地制宜、科學規劃,發揮優勢、突出特色,推動農產品加工業從數量增長向質量提升、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、分散布局向集群發展轉變,完善農產品加工產業和政策扶持體系,促進農產品加工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。
大戶滯銷反映出來的是農業規模經濟體抗風險的能力薄弱、不能有效對接市場、沒有穩定的產品出口、利潤率低、以及缺乏可靠的風險保障。而這些都指向同一個問題。
大戶滯銷反映出來的是農業規模經濟體抗風險的能力薄弱、不能有效對接市場、沒有穩定的產品出口、利潤率低、以及缺乏可靠的風險保障。而這些都指向同一個問題,
即農業經營模式的更新和升級。
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延伸農業產業鏈
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業,是延伸農業產業鏈的主要途徑。據測算,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的比值每增加0.1個百分點,可以帶動230萬人就業。實踐中,要切實按照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《關于進一步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意見》要求,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,實現加工增值。
一是面向市場、以農為本、轉化增值。立足資源優勢和特色,以農產品加工業為引領,著力構建全產業鏈和全價值鏈,進一步豐富品種、提升質量、創建品牌,提高農產品附加值。
二是集聚發展、融合互動、優化布局。積極引導加工產能向農產品主產區、優勢區和物流節點集聚,促進加工企業向園區集中,合理布局原料基地和農產品加工業,形成生產與加工、科研與產業、企業與農戶銜接配套的上下游產業格局,打造專用原料、加工轉化、現代物流、便捷營銷融合發展的產業集群。
三是加快農產品初加工發展。以糧食、油料、薯類、果品、蔬菜、菌類和中藥材等為重點,支持農戶和農民合作社改善儲藏、保鮮、烘干、清選分級、包裝等設施裝備條件,減少產后損失。
四是提升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。建設一批農產品加工技術集成基地,加大生物、工程、環保、信息等技術集成應用力度,加快新型非熱加工、新型殺菌、高效分離、節能干燥、清潔生產等技術升級,開展精深加工技術和信息化、智能化、工程化裝備研發,開發新能源、新材料、新產品等,不斷挖掘農產品加工潛力、拓展增值空間。
通過延伸農業產業鏈滿足社會多樣化需求
加強延伸農業產業鏈的規劃引導,突出區域特色優勢,拓展農業產業鏈延伸的范疇,以農業的多功能滿足社會的多樣化需求。要以增產為目的,圍繞農業特色產品,縱向探索農產品精深加工和橫向跨行業拓展產業范圍,規劃發展農業新業態。圍繞促進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,加大配套公共設施建設支持力度,加強從業人員培訓,圍繞體驗活動創意、農事景觀設計、鄉土文化開發等,提升服務能力。狠抓農業基地景區化建設,扶持建設一批具有歷史、地域、民族特點的特色景觀旅游村鎮,打造一批集農業生產、農耕體驗、文化娛樂、教育展示、生態環保、產品加工銷售于一體的多元化休閑農業園。加強全國性和區域性農產品產地市場建設,依托農產品流通、電子商務、鄉村旅游、農業社會化服務等,建立農產品原料、加工、銷售、物流基地,提升農業綜合收益。
相對小農滯銷,大戶滯銷的損失無疑更重。尤其在人力成本、投資成本、土地的獲取成本等不斷上升的情況下,大戶規模經營風險一旦展現,相比普通小農可能成倍數級增長。其負面影響比一般農戶更大還表現在,影響當地農業的長遠發展,并對土地流轉等產生負面連帶作用。
進一步來看,農業生產經營進入公司化的運作模式是破解大戶困境的有效選擇。農業只有納入公司治理結構,才更有利于長遠的規劃以及穩定的投入,并有條件去做一些細致的市場調查,針對自身資源稟賦設計產品、進行市場開發,進而適應市場,引導消費,乃至創造市場。
文本編輯整理:空氣能烘干設備廠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