煙葉烘烤的演變與技術進步
烤煙是在暗色煙熏煙基礎上形成的一個類型,它起始于 19 世紀前半葉。烤煙最顯著的特點和風格特征是顏色黃亮,光澤鮮明,燃吸香氣濃郁,吃味醇和,勁頭適中。而要反映特定條件下形成的烤煙的品質特征,必須有相應的烘烤工藝和烘烤設備,而且烘烤設備要滿足和服務于烘烤工藝要求,兩者都要科學實用。世界上最早的煙葉烘烤設備十分簡陋,直到 20 世紀 50 年代 后期至 60 年代初美國、加拿大、日本等國成功地試驗密集烤房后,多種能源和形式的密集烤房在各國普遍得到發展,烘烤工藝也隨之變得簡化,都將煙葉烘烤全過程劃分為變黃、定色、干筋三個階段,并根據各階段煙葉變化要求,規定溫濕度指標,進行適當的供熱和通風,實現了溫濕度程序化自動控制,煙葉品質得到有效保證,而且顯著地節省烘烤環節用工量。現代烤煙的烤制加熱方式均使用熱交換器,煙葉以無燃燒物煙氣成分的熱空氣為介質實現干制,和煙熏煙及明火烤煙有著本質的差異。
我國種植和生產烤煙比較晚,起始于 1910 - 1915 年。近 100 年來,烤房設備由低級到高級,由簡單到復雜,逐漸形成了與我國農村經濟技術狀況相適應的結構形式。到 20 世紀 50 年代以前,我國一直沿用簡陋的土烤房,直接在烤房內燒火加熱, 先燒小火使煙葉變黃,然后燒大火將煙葉烤干,沒有明確的烘烤工藝。20 世紀 60 年代烤煙干濕溫度計的推廣使用,烘烤技術才有所改進,逐步形成了適應當時煙葉生產水平的烘烤工藝,但整體上是以經驗性的成分為主。
進入 70 年代后,我國烤煙生產策略是大水肥、大群體、多留葉,盲目追求高產量,烘烤工藝以追求黃、鮮、凈為目標,采取“高溫快烤”的操作技術。80 年代中后期到 90 年代初,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和中外合作,全面推 行烤煙“三化”生產,煙葉種植水平和煙葉素質逐年提高,為有效地解決了煙葉蒸片、糟片和掛灰等問題,關于烤房的設備和烘烤工藝的研究很活躍。一是適應于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和生產組織形式的變化需要,研究并推廣了容量 150 竿左右的小型烤房,適合種煙 3 -5畝的需要。二是對通風系統改造,以確保烤房通風排濕順暢。增大地洞和天窗面積,改冷風洞為各種形式的熱風洞,改“老虎大張嘴”式的天窗為高天窗,后來又發展為通脊長天窗。烘烤工藝方面,各地相繼研究提出了五段式、七段式和六段式的“雙低”烘烤工藝等。
每種烘烤工藝都將煙葉烘烤全過程劃分為變黃期、定色期、干筋期,對各時期都規定有明確的溫濕度指標,但是,由于烘烤過程段落劃分多而細,尤其是對煙葉變化劃分層次多而模糊、不定量,沒有簡單明確的關鍵點,技術復雜、不容易掌握。所以,事實上仍然停留在憑經驗看煙、憑感覺燒火的低水平上。
20 世紀 90 年代,我國烘烤技術和烤房設備有明顯的技術進步和創新。首先是隨著對烤煙烘烤本質的揭示,提出并在全國全面推廣的烤煙三段式烘烤工藝,能夠和國際通用的烘烤先進水平 接軌。其次,全國各地普通烤房的標準化技術改造,包括加熱設備將傳統的臥式火爐改為立式火爐或蜂窩煤火爐,使燒火供熱變得容易調控;以普通烤房為基礎,借鑒密集烤房熱風循環、強制通風的技術特點,增添風機和空氣循環管道,實現部分熱風循環。特別是隨著烤煙生產規模化、標準化、產業化、專業化的發展,適度規模、燒型煤和散煤的密集烤房(包括磚混結構和板塊組裝形式)快速發展。并根據煤的燃燒供熱過程特點,初步實現了密集烤房和普通烤房的溫濕度自動控制,應用于烤煙生產實際,而且研究了烘烤技術的遠程聯網控制,這又使我國烤房設備產生了一次質的跨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