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三段干燥法”,即分為預干燥、主干燥和完成干燥三個階段。國內15家大中型掛面廠技術測定資料表明,凡實行三段干燥法,不管是采用低溫慢速還是中溫中速的烘干工藝,生產運轉都比較正常,產品質量穩定。
(一)預干燥
這一階段的目的是能夠校快地去除濕面條表面的自由水,使其由塑性體向彈性體轉變,防止懸垂的濕面條因自重作用而延伸斷條。空氣溫度一般應比室溫高出2~4℃,采用熱風定條,讓濕面條吸收較多的熱量,為下階段大量蒸發水分做準備;但也不宜過高,過高會使面條吸熱過快而柔軟下垂伸長斷斷落。空氣濕度則應偏低,一般控制在80%左右,要加強排潮,促使濕面條表面自由水加快蒸發,以增強彈性。風力不宜過猛,在0.8m/秒為宜。這個階段的行程約占總行程20%,掛面水分由30%降至27~28%,占總去水量的9%左右。
(二)主干燥
這是濕面條去水的主要階段。其特點是面條已有一定強度,表面和內部的溫濕度已明顯出現反差,面條的溫、濕度和空氣的溫濕度也存在一定的梯度。隨著室溫的不斷增加,面條不斷吸入熱量,加快了水分的蒸發,同時,面條自身溫度提高較快,內部水分就能較好地向表面擴散。此時去水能力和干燥速度,幾乎高出預干燥階段的一倍。整個主干燥階段,溫度上升速度和掛面去水速度,也表現為低--高--低的過程,近似正態分布。在掛面大量蒸發水分的同時,必須十分重視和認真調控其表面水分的蒸發速度,以保持掛面內部的和表面的干燥速度基本一致。日本制面界提出的“調濕干燥”,比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。所謂“調濕干燥”,即在主干燥區保持校高的相對濕度(80%左右),使掛面表面形成水蒸氣凝結,俗稱“出汗”,日本稱靜止氣膜。它既可抑制掛面在接受較高溫度以后,表面水分蒸發過快的問題,同時利于內部水分由表面轉移擴散,為提高掛面整體干燥速度制造了條件,避免因其表面水分蒸發過快,造成收縮、板結現象。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面條表面水蒸發氣凝結,能使淀粉凝膠化,改善了產品表面的細密和光亮。生產實踐是核證掛面干燥理論的唯一辦法,老烘面工說,沒有溫度干不了,沒有濕度保不了。很通俗地說明了這個道理。主干燥階段要求加大風量,在1.2m3/秒左右,掛面水分降至15~16%,占總去水量的75%,干燥行程占總行程的50%左右。
(三)完成干燥
這是掛面烘干的最后階段,其特點是面條水分大量蒸發,組織固定、硬化、僵直、脆弱,自身溫度高,內外不平衡,內部應力大,容易折斷。因此,在這個階段,采取不加濕,吹微風,利用余熱去除多余水分,并經冷卻緩蘇,使之逐步具有彈性和強度,成為半成品。但由于自身溫度高,干燥還在繼續進行,與環境的交換有較長時間,要做好后期管理。
具體要求:掛面品溫度最終高出室溫5℃左右為宜,濕度不得超過70%,風力宜緩,在0.8m/秒左右。嚴防急劇冷卻,冷卻速度以每分鐘下降0.5℃為宜,掛面最終水分為14%左右,這個階段是總行程25~30%。
![智恩空氣能熱泵聯系方式](http://zhienkeji.com/wp-content/uploads/2024/12/2024122906201560.jpg)